大清乾隆十年(1745年)九月,准噶尔汗国的杰出领导人、清朝的头号敌人——噶尔丹策零去世。噶尔丹策零曾在和通泊之战中给予清朝京师八旗和索伦营极大的打击,是准噶尔历史上最为显赫的统治者之一。然而,由于他临终时并未指定接班人实盘配资开户,准噶尔汗国内部迅速爆发了为争夺汗位的激烈内战。各派军头纷纷自立一派或推举噶尔丹策零的子嗣,而这些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斗,互相攻伐,准噶尔汗国的政治与军事力量也在这场内讧中逐渐消耗殆尽。
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底,昔日的准噶尔战神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终于凭借自身的实力击败了大多数竞争者,成功登上汗位,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新大汗。然而,达瓦齐并非噶尔丹策零的直系子嗣,这也导致了更多忠于噶尔丹策零家族的实力派对他的上位产生了不满。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达瓦齐实施了严厉的高压政策,对这些反对派进行了压制。此举无疑加剧了准噶尔汗国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和硕特台吉班珠尔、杜尔伯特台吉纳默库等大臣,甚至他麾下的悍将玛木特等纷纷倒向大清帝国,使得达瓦齐的政权愈加动摇。
展开剩余70%在达瓦齐孤立无援时,噶尔丹策零的女婿、准噶尔当世最著名的将领——阿睦尔撒纳宣布脱离达瓦齐,短时间内攻占了准噶尔的传统都城伊犁,并与达瓦齐形成了对立局面。尽管阿睦尔撒纳以名将之姿声名显赫,但达瓦齐迅速动员了自己所能调动的全部兵力展开反击。最终,凭借绝对的兵力优势,达瓦齐攻占了伊犁,而阿睦尔撒纳的部队也在接连的战斗中大败,最终他只能向大清帝国投降,寻求乾隆的庇护。
乾隆对阿睦尔撒纳的归降表示极大的欢迎,立即册封其为亲王——这一待遇与朝鲜国王的郡王头衔相当,堪称极高的荣宠。更为慷慨的是,乾隆允许阿睦尔撒纳继续领导原本的部队,且特别指示以后所有归降的准噶尔人都归阿睦尔撒纳节制,这无疑是给予了他极为优厚的条件。
与此同时,经历了叛乱和与阿睦尔撒纳的多次战争后,达瓦齐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已接近崩溃。雪上加霜的是,准噶尔汗国境内爆发了严重的天花疫情,数以千计的战士因此丧命,准噶尔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幸存的骑士也屈指可数。乾隆敏锐地察觉到,攻灭宿敌准噶尔的时机已经成熟。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正式决定发起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战争。为了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乾隆任命定北将军班第为北路军总指挥,带领阿睦尔撒纳、科尔沁亲王色布腾、郡王成兖札布和内大臣玛木特等人,从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出发;定西将军永常则指挥西路军,统帅萨赖尔、班珠尔、札拉丰阿和鄂容安等人,从巴里坤出发。两路清军同时展开攻势,迅速压向准噶尔汗国,达瓦齐的末日已然来临。
鉴于阿睦尔撒纳在准噶尔境内的威望极高,班第决定让他担任北路军的先锋。阿睦尔撒纳带领清军一往无前,准噶尔的防线很快崩溃,许多准噶尔兵纷纷投降,阿睦尔撒纳的力量骤然壮大,这也为未来的叛乱埋下了隐患。尽管如此,双方仍然保持默契的合作,因为共同的敌人是达瓦齐,北路军的推进速度非常迅猛。西路军也毫不逊色,由于天花疫情的影响,准噶尔军在非战斗减员上遭受重创,因此清军的进展相当顺利,至五月初,两路清军在博罗塔拉(今新疆博乐)顺利会师,并稍作休整后,准备发起决定性的进攻。
随着清军大军逐步逼近,达瓦齐只能将最后的1万精锐集中在伊犁死守,虽然准噶尔军不畏强敌、敢死拼命,但面对清军5万大军和强大的火力支持,依然难以抵挡。最终,伊犁在五月初五被清军攻占,准噶尔军俘虏7000余人,达瓦齐则带着2000余残兵仓皇逃窜,清军终于首次成功进入伊犁城。
六月,达瓦齐最终在乌什城被当地首领霍吉斯捕获,并被送交清军。班第将其押解至北京,乾隆帝亲自主持了盛大的献俘仪式。这一刻实盘配资开户,乾隆完成了他父辈未能实现的夙愿——彻底摧毁准噶尔汗国,标志着准噶尔汗国的历史走到了尽头。
发布于:天津市中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