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全球历史的发展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突破了中世纪封建城堡的坚固防线,打破了骑士阶级的统治最正规的配资公司,标志着封建时代的终结。然而,进入近代后,这种中国最早发明的火药却被列强利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国门。鲁迅先生曾感叹:“外国用火药制造武器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那么,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国只会用火药做爆竹,是否有失偏颇呢?实际上,早在中国古代,火药就已广泛用于军事领域。
中国最早的火药武器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到了宋代,火药的军事应用逐步成熟,世界上最早的火枪和火炮也在这一时期问世。到了明代,中国的火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不仅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化的火器部队——神机营,这支部队堪称全球历史上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明朝建国十年后,便出台了军队火器配备的明文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这意味着火器开始逐步成为军队装备的常规组成部分。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火器的使用更是被纳入军队的基本训练科目之一,明确规定训练内容的比例为:五分刀剑,三分弓弩,二分火器。这表明,火器已不再是零散的、临时性的武器,而是成为了明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剩余80%那么,为什么发明火药武器的中国,最终在这一领域落后于西方列强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顾蒙古西征时期。蒙古人通过征战,把中国人发明的火器传播到中东、欧洲等地。最早传入欧洲的火枪是火门枪,这是一种使用方法极其复杂且不方便的武器。使用者首先需要将黑火药倒入枪管底部,再将铅弹塞入枪管,并用通条捣实,随后再将少量火药放入一个名为“火门”的小火药池中,通过这个小孔与发射药相连接。接下来,士兵需要点燃捻子、灼热金属丝或木炭,将火门内的火药引燃,火药爆炸后才能引爆发射药,从而完成一次射击。
然而,这样的设计流程过于繁琐,尤其是在战场这种高风险的环境中,等待时间太长,士兵几乎没有机会完成第二次射击。最精锐的士兵也只能在一分钟内完成一发射击,而且射程只有百余米。对于骑兵来说,这一距离几乎不值一提,步兵也能在几秒钟内突破火枪手的防线。此外,火门枪的缺点还包括没有瞄准器和膛线,导致射出的子弹精度较差。而且,雨天或者潮湿天气会使火药受潮,导致火门枪完全失效。由于火门枪的诸多问题,欧洲人便开始改进,发明了火绳枪。
火绳枪的出现解决了火门枪在点火和瞄准上的问题,利用一根缓慢燃烧的绳子代替了灼热金属丝和木炭,使得射击过程更加简便。士兵在扣动扳机后,火绳会迅速下落并点燃火门中的火药,从而完成发射。与火门枪相比,火绳枪能更精确地瞄准目标,并且射速得到了显著提高。
1595年,英国议会曾就火枪和弓箭哪个更适合作为军队主战武器展开辩论。支持弓箭的人认为,当射程超过100码时,火枪手只能胡乱射击,而弓箭手能够准确命中150至200码远的目标。而且,弓箭手可以排成六排纵深,后排通过高轨道射箭,弓箭手的战术灵活性和精准度远胜于火枪。尽管火枪射速较慢、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操作,但火枪的支持者则强调,弓箭手的射程和精准度在现代战场上并不再是优势。火枪的普及使得使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低,不像弓箭手那样需要强大的臂力和技巧。弓箭的射程和精准度虽然高,但培养一名合格的弓箭手需要极为高昂的成本,而火枪则能通过简单的训练让普通农民迅速上阵。
在火枪和弓箭的对比中,最重要的是火枪的成本问题。与弓箭手不同,火枪手经过简单训练后便能投入战斗,这使得火枪在当时成为欧洲各国的优选武器。虽然早期的火枪射速较慢,且准确性不足,但其低廉的培训成本使得欧洲封建国家能够大规模装备农民组成军队。而这些农民在战场上的作战力虽不及精锐的弓箭手和骑士,但通过数量上的优势,火枪的普及逐渐改变了战场的格局。
在中国,尽管早期火器技术已有显著发展,但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建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局面,火器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并未像西方那样急剧推进。中国的军事力量在经历了明清交替的战乱后,逐步进入了相对安定的时期。尤其是在清朝建立后,政府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界的火器技术进展缺乏关注,这导致了中国火器技术的停滞。
与此相对,欧洲的军事不断进行革新。火枪虽然起初射速慢、精度差,但其在战场上的普及和应用最终改变了欧洲的军事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枪的技术不断提高,欧洲各国的步兵战术逐渐成熟,最终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战术演练,步兵火枪手开始成为欧洲战场上的主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骑兵和弓箭手。
在东亚,尤其是在中国,尽管早期也经历了类似的军事创新与发展,但自17世纪以来,清朝的长治久安导致了相对的军事停滞。在经历了多次与外敌的冲突后,清朝逐渐不再重视新式火器的革新,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火器技术的差距逐渐拉大,错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发布于:天津市中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