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管微创是一种以“无管化”理念为核心全国配资炒股门户,从根源上减少管路带来的气道刺激和感染风险的国际领先手术技术。与过去胸外科手术依赖气管插管、周身留置多条管路、患者需经历数天卧床及较长时间住院的传统模式相比,这项技术通过减少侵入性操作,显著改善患者诊疗体验,可以给患者带来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快的术后康复、更好的就诊感受。
据了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于1996 年首创无管微创技术,历经近30年发展,已成熟应用于胸外科手术,并同时在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逐步推广,显著提升了患者临床感受。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在全国部分医疗机构普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全面展示无管微创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成果,进一步推动该项技术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自 2025年6月起开展“无管中国行”活动,日前,该活动走进了肺肿瘤早筛与无管微创技术联盟盟员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作为一家以胸部疾病诊疗为特色的三甲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持续关注任何可以给患者带来高水平服务的诊疗措施,无管微创技术的引入,是我们全面提升胸外科诊疗水平的缩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晓北介绍说,北京胸科医院2024年正式系统性地开展该项技术的临床实践,希望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快速康复的医疗福祉。
据北京胸科医院麻醉科护士长赵静介绍,到目前为止,无管微创技术的应用探索非常顺利,肺结节清除术的患者基本上在20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手术,术后4-6小时就可以摄入流食,很快就能下床活动,术后一两天就能出院。
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刘志东强调,无管不是简单的减管,而是对诊疗全流程的精准重构。这一重构体现在三大环节:术前,需通过多学科协作进行更为精细的评估;术中,要求外科与麻醉团队在“保留自主呼吸”的状态下达成更高精度的配合;术后,护理重心从传统的“管路护理”转向“全程康复管理与预警”。
“为了保障技术平稳落地,在医院医务处的牵头下,麻醉科、胸外科、护理团队共同探讨列出了严谨的无管微创准入标准,严格规范对患者和医护团队的选择。” 赵静说。
“例如,接受无管微创手术的患者需无重大心血管疾病,心功能需达到Ⅰ-Ⅱ级,且不能过于肥胖。”北京胸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刘伟解释到,肥胖患者尤其是重度肥胖者,其会厌及喉头部位易出现气道梗阻问题,若无法通过“无管”方式确保呼吸通畅,便不适合采用该手术方式。
此外,无管微创技术也对医疗团队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阮军忠指出,与传统插管手术不同,“无管手术”由于手术侧肺不再完全萎陷,会随呼吸轻微晃动,外科医生必须在术野更小、动态的操作空间内完成精准解剖和切除,同时还要对手术时间进行精准把控。刘伟说,无管微创手术中,我们不再是简单地“控制”呼吸,而是要“管理”好患者的自主呼吸,一定要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才能做得到。因此,无管微创手术的操作医生一般都具备娴熟腔镜手术的功底,另外手术难度由易到难逐步熟悉无管微创的手术操作环境;医院麻醉团队则采用“多模式麻醉+动态监测”方案为外科操作创造稳定条件。赵静也表示,目前医院通常会安排资深的主管护师配合“无管手术”,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医疗技术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患者,无管微创技术的落地,让患者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李晓北表示:“作为胸科专科医院,我们对无管化技术的推广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主动将这项技术推向更广阔的领域,用实际应用检验效果,让更多胸部疾病患者受益。”(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田雅婷)
图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与麻醉科开展无管微创手术。
图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护士查房全国配资炒股门户。
中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